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2025-10-29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十三篇)。

在从某些事物中获得启发后,撰写13篇心得体会显得尤为重要,这能帮助我们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思考。如果你感到无从下笔或缺乏灵感,小编收集了《伤寒论》的读书笔记和心得,欢迎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一.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该书以论述伤寒证为主要内容,全书共10卷,以六经分类,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证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用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中医临床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所包含的深奥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吸引。通过学习,我逐渐领悟到中医的精髓所在,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伤寒论》的学习过程、心得与感悟的简要论述。

一、学习过程

我首先从基础入手,逐步理解并掌握了六经病证及伤寒证的不同。通过反复阅读原文,结合注家之言,我逐渐深入了解每一证的诊断要点、病机分析、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同时,我不断进行临床实践,通过病例的分析与整理,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经典与现代相结合,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统一,从而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

二、心得与感悟

《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中医巨著,它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证治,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所包含的深奥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吸引。我体会到,中医治疗疾病不仅注重疾病的表象,更注重疾病的内在机理。通过辨证论治,使治疗方法符合疾病的本质,这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所在。

同时,《伤寒论》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身体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伤寒论》中的方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这些方剂的理解与应用,我深刻认识到中药的配伍与加减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不同的方剂适用于不同的证型,而加减变化则可以调整药物的疗效。这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辩证施治原则。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医经典,它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领悟到中医的精髓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此外,《伤寒论》还详细描述了各种症状的特征和治疗方案。例如,太阳病包括了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治疗上采用桂枝汤等方剂;阳明病则包括便秘、口渴等症状,治疗上采用承气汤等方剂。这些具体的治疗方案使得医生在治疗时有了明确的依据,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在理解《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其医学理念的精髓。首先,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书中指出,避免外感热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如保持环境卫生、加强身体锻炼等。其次,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病人病情不同,治疗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能一概而论。

阅读《伤寒论》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我对医学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关爱生命,关注人的健康。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将《伤寒论》的智慧融入到我的实践中,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三.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唐容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在他年少时期,因父骤患吐血,而遍请名医,均治无效,他又遍查医书,均无精详之述,其父终故。由此激发他立志学医并钻研血证,研习经典,触类旁通,并结合自己临证所得而著成《血证论》一书。其书自序言:“精微奥义,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人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不为影响之谈”。唐氏治学严谨,从实效验证出发,并师古而不泥古,在书中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许多观点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兹就其主要学术观点作一概述。

水、气、血、火关系

前人对气血关系及气火关系、血水关系均多有论及,如“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有余便是火”、“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津血同源”、“伤津则耗血”、“血少则津枯”等等,但对水与气之间,血与火之间则少有所及。唐容川在这方面填补了不足,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他认为:“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此水不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五脏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气而已。”天阳蒸化肾水而化为气,气之所生则为鼓动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之动力,并且各脏腑之间的联系也都依靠气来维系。气随太阳经脉布护于外,是为卫气,气上交于肺而司呼吸,故气与水本属一家。然气生于水又能蒸化水,水随气而化,则外达肌表气化为汗,下走膀胱气化为溲,上输于肺气化生津,如雾露之溉而濡泽周身。气之与水生理相依则必病理相及,若水病停滞则影响到气化,津液不生,无以输布,五脏失荣;若气病不能外达肌表则无作汗;气病不能升降,则水停聚饮为癃、为肿、为泻,不一而足。故临床“治气即为治水,治水即是治气”。以人参补气立能生津,小柴胡汤和胃气亦能通津液,清燥救肺汤生津液以补肺气,猪苓汤利水而助气化,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等实例来示以后人气水同治的大法,“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气,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并行而不悖也。”

关于火和血的关系,唐容川认为,火和血都是赤色,中焦运化,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变化而赤是为血。心主火而生血,故血为火所化,火性上炎而血性下注,火得血而不炎,血得火而不凝,并能“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肢体”。如血虚则肝失所藏,心失所养,血不涵木,则木旺而动火,心火旺而伤血。此是血病即是火病之实也。以大补其血则制其火,此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思想具体体现。唐氏同时也指出:血虽由火生,但“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他例举四物用白芍,归脾汤用枣仁,天王补心汤中用二冬均含有清火之意,以白芍阴柔以制芎、归之辛,枣仁甘润生津以防参、术、当归之温燥,二冬更增肾水以济心阴故也。而六黄汤、四生丸更是以泻火热而达补血之效,借以说明火化太过不能生血,补血要清火。同时唐氏也例举炙甘草汤用桂枝宣心阳,人参养荣汤用肉桂补心火,说明补血剂中,不但要注意清热,也要适当加以甘温补火之品,以火化不及、阴血不生之故也。

唐氏虽然着重阐述了水与气,火与血的关系。但并不否定气血水火之间的.整体关系及相互生发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他指出:“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人必深明此理,而后治血理气,调阴和阳,可以左右逢源。”

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

唐氏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虽然唐氏认为“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但他也明确指出:“人之初始,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脏全赖于脾。”脾胃是生化气血等物质基础之来源,是运化精微、维系气血水火的后天之本,也是中焦运化上下,具有斡旋作用的重要之脏。“期间运上下者脾也”,“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气虽生于肾中,然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肾之阳气,乃从水中蒸腾而上……故治气者必治脾为主。”唐氏列举炙甘草汤补血,参芪运血统血,皆有调理脾胃而发挥其功用;而大黄下血,地黄滋补阴血,也是通过泻地道,润脾土来调理脾胃达到治血之效。余如六君子汤、真武汤、十枣汤等在治气治水同时都以调理脾胃为基础。而针对血从上逆而出的血证,唐氏认为是与冲脉之气逆上而血随之上逆有关,故治血上逆,必以平其冲脉冲逆之气为其要,而冲脉隶属阳明,治阳明即治冲也,所以治吐血应“急调其胃,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矣”。“胃气下泄,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同时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唐氏在实践中体会,脾不制水,宜燥湿健脾,而脾不升津则宜滋脾升津,脾阴充足则可转输津液,运化水谷,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特别指出:“脾阳虚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补脾阳法,前人已备言之,独于补脾阴,古少发明者,予特标出,俾知一阴一阳,未可偏废。”

首创治血“四法”

唐容川以治吐血为例,创造性地总结出治血的四大法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后世医家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1. 止血为第一要法 唐氏认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气由水化,血由火化,血以养火,血濡周身,留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故失血时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而止血“非徒止其溢入胃中之血,使不吐出而已也。独动于经脉之中而尚未溢出者,若令溢出则不可复返矣。惟急止之,使犹可复还经脉,仍循故道复返而为冲和之血。”对于止血,以审证辨之,止法各异,顺降逆气,而血随气降而止;釜底抽薪,泻火祛实,血无以被扰而止;水虚火盛动血,则补肾水而清虚火,血自守而止;亦有阳不摄阴者,阴血返溢,以温阳益气以固血而止者。种种数法,均为止血之要。惟正在出血之证,不可轻用活血化瘀之法,唐氏指出:“不知血初吐时,尚未停蓄,何处有瘀?若先逐瘀,必将经脉中已动之血尽被消逐,则血愈枯而病愈甚,安能免于虚损乎。惟第用止血,庶血复其道,不至奔脱尔,故以止血为第一法。”

2.消瘀为第二法 唐氏已经认识到,离经之血为瘀血,瘀血踞位于经隧则可导致再次出血,所以他继止血之后又指出:“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位,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而且唐氏对瘀血日久不消,继发其他病理变化,也明确告之:“或壅而成热,或变而为痨,或结瘕,或刺痛,日变变证,未可预料,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法”。

3.宁血为第三法 止血消瘀之后,尚有再动血之忧,须针对引发出血的病因而予以调治,而血动不安的根源,唐氏认为关键在于气,气之冲逆,血随而上逆外溢,故宁血必以调气、顺气、宁气、清气,总使冲气安和,血海安宁,血能安生而不妄行脉外,故宁血首要宁气。

4.补虚为治血收功之法 血既离经,不为人体所用,耗损于外,阴血无有不虚者,若不能及时补其所失,阴血不足,阳无所依附,日久则阳也随之消弱,故视虚而补之。唐氏认为,肺为华盖之脏,外主皮毛而内主制节,肺虚则津枯失润,制节失司则气失肃降,常易引动阴血亦上行逆乱,故血止尤要先补肺、润肺,使其气得肃降,下利膀胱,导传大肠,肺得宣发,则如雾露之溉而诸窍润降,五脏受益。另有脾之统血,肝司藏血,肾以摄精,诸脏若虚,则血无所统,无所藏,失常道而多外溢出血。所以宁血之后,视其虚而补之,实为治血收功之法。然唐氏也告之,血证虽为虚证之属,宜滋补,但要考虑留瘀邪实之患,干血瘀滞犹须峻药去之,恐瘀之不去,新血不生,骤用补法,正反不受,故虚之未成,不可早补,留邪为患,而虚证成或有夹实者,攻补兼施,并而行之,以补虚不留邪为要。

唐氏体会:“血证中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补阳者十之二三,补阴者十之八九。”另外,若见气脱者,则补气以摄血;若下元虚损,水冷火泛动血者,则宜温下清上,引火归元,以甘寒滋阴制阳而护其血。

血证治法宜忌

《血证论》中,唐氏在对血证的治疗,除开创性地提出“四法”外,还进一步提出血证的治法宜忌。他认为:“汗、吐、攻、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与不宜。”

1.禁汗 津血同源,仲景对衄家严禁发汗,告之“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不得眠”,过汗伤津,衄家血虚阴伤,发汗复劫其阴津,津伤血更虚,阴液竭则坏证迭起,故唐氏认为出血既伤阴血又伤水津,故忌发汗更伤其阴,更况“发汗则气发泄,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泄不已,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故虽有表证,上宜和散,不得径用麻、桂、羌、独,果系因外感失血者,乃可从外散,然亦须敛散两施,毋令过汗亡阴。

2.禁吐 唐氏认为出血之证之所以出血,是因气机逆乱,血随气乱,上逆为吐血、咳血、衄血。下迫则为便血、尿血。所以唐氏明言:“至于吐法,尤为严禁,失血之人,气既上逆,若见痰涎而复吐之,是助其逆势,必气上不止矣。……知血证忌吐,则知降气止吐,便是治血法。”气下则血下,降肺气,顺胃气,纳肾气,以使气不上奔,而血不上溢。血家最忌是动气,不但病时要禁吐法,即出血已愈后,另有杂证,也不可轻用吐法,往往因吐而引发血证。故吐法为血证之大忌。

3.适下 血之外溢,为气所乱而随气腾溢。而下法,有折其之冲势,平气之乱势之功,故若血证属气盛火旺,血随气乱而外溢者,则宜用下法而止血于平降之中。唐氏认为,仲景有因阳明热实竭阴之虞而用急下来存阴救阴;而血证火气冲逆亢盛之时,也有动血耗阴之急,故“下之正是救阴,攻之不啻补之矣”。血证下法要用于正当之时,若无实热气盛冲逆之势,或脾虚正气不足,则不可攻下,“只可缓缓调停,纯用清润降利。”

4.宜和 和法是为治血证第一良法。唐氏认为和法涉及最广,用之最宜,故为第一良法,“表则和其肺气,里者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肾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

唐氏提出这些血证的治法宜忌总体原则是忌动气,忌刚燥,最宜调气以治。为后世治疗血证提供了理法思路与辨证用药的要领。

四.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大家了解《本草纲目》吗?《本草纲目》是一部影响世界科技进步的奇书,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内容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化学以及天文学、气象学等领域。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类节目,了解到了《本草纲目》《楚辞》《史记》《论语》等等著名的中国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是撒贝宁主持的节目。每一期都会挑中国古代典籍进行戏剧演绎,介绍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节目,讲的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他父亲是一名名医。李时珍也十分想像父亲一样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亲一心想让他读书,便对他说:“行医难,你不要像我一样,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读书,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时珍并不罢休。他三次向父亲请求,答应他去行医,他的父亲最终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问他:“你为什么要行医?”李世珍说:“我想造福百姓,给他们治病。”李时珍的父亲后来终于答应了。李时珍也随父亲四处行医,但是后来他发现,历代的本草书有许多地方有错误。他就下定决心,要修订一本新的本草书,以防百姓看病时抓错药。李时珍四处行医积累医药学知识,在民间搜索药方,历经年,终于写写出了一本部、52卷、近0万字的《本草纲目》,这本书首次将本草用纲目分类。当他要去印刷时,当地最大的书商对他说:“这本书有0万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虽然想帮助先生,但是真的无能为力呀!”李时珍说:“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书商想了想,说:“如果能求到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王世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会竞相印刷。”李时珍听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贞作序。他到了王世贞家,经过多次求见之后,才顺利地见到了王世贞。王世贞看了书之后,也被震憾,答应为他作序。但是李世珍担心这本书还有纰漏,又拿回去经历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让王世贞作序。终于书商胡承龙愿意印刷此书。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书刚刊印好,李世珍却撒手人寰。

在当时情况下,写《本草纲目》十分困难。但是李时珍不畏困难,逆流而上,最终终于刊印出版。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是他没有这样坚强的意志,我们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纲目》这样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坚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时珍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坚持就是不怕困难,不放弃!坚持,就是将自己喜欢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五.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在这两个月里,我看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的名字叫《本草纲目》。

这本书里没有故事,没有主人公,也没有结局。它只有可以救治人的秘方。你想不到吧!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本书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200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叙述产地、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

读了这本书,我可收益了许多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听故事吧!我从小就有腋下狐臭。每当我出汗的时候,狐臭就“发挥作用”啦!我整个身就充满了狐狸的臭味。站在我身后的人,经过我的人,也统统受害。在生活中,你们可能闻不到,那是因为我喷了香水。当我有一天把《本草纲目》翻到“姜”的专页时,我居然看到“腋下狐臭:用姜汁涂抹,坚持即可断根。”我看见了,连忙跟妈妈说:“妈妈,我找到治好我的狐臭的秘方了!”妈妈听了,喜出望外“哪儿,在哪儿?"我把秘方展示给了妈妈。妈妈看了,说:“女儿,我们从今晚就开始进行这个疗法!”“好的"坚持了几个星期后,我的狐臭治好了!这还得多谢《本草纲目》呢!

《本草纲目》,它是本神奇的书;《本草纲目》,它是本百姓应该拥有的书,《本草纲目》,它治好了我的病。如果你不相信这一切,你就看一看吧!

六.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仅仅作为一个文本,医药学家李时珍四百年前编撰的这套《本草纲目》,在现今美学观念的折射下,可以散发别致的魅力。

早两年《昆虫记》成为流行读物的范本之一,和那位天真顽皮的法国老头法布尔相比,我们的李时珍更为纯粹。

如同一杯啤酒撇去了泡沫,在《本草纲目》中找不到感性的只字片语。当然作为严肃的专业典籍,《本草纲目》无疑与《昆虫记》牛头不对马嘴,它们之间的对照,算得上“苟且”。然而法布尔的风行确实唤起了对李时珍的记忆。

在此之前,难以想象我会在《本草纲目》上花掉整整两年的睡前时光——那等待睡意的片刻,是我全部时间的精华。事实证明,这位名垂青史的.祖先给我带来的是无边的惬意,并且有效地改善了我对食物的无知。

除了文字的清爽,还有那些质朴而美妙的插图供你徜徉。这也许是一种偏执的趣味,但如果将《本草纲目》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会不会同样精彩绝伦?

七.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由药识证。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总之,临床症状,往往同中有异,异在何处?俱可从所加不同药物之中推测出来,所以因药识证,对于临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辨证选药。《伤寒论》中有些似乎相同的症状而所加减的药物不同,这些症状似同而实异。例如桂枝人参汤证,这是太阳病表证未罢,却屡用攻下,致使寒起中焦,痞利兼见,但这时表仍有微热而不和,所以治则是温中兼解表,桂枝人参汤就是用理中汤温里,兼用桂枝解表。但解表药桂枝为什么用至四两、多于解表的常用量呢?这是在里寒的情况下,桂枝辛温散邪,温可助阳,故斟酌加量。又如小柴胡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从不渴看,可知其微热不是里热外蒸,而是表未尽解,加用桂枝就用解表的'常用量—三两。又如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由于心阳虚不能制水,肾水才欲上乘阳位,这样就必须壮心阳,降逆气,所以桂枝加桂汤用桂枝是五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镇水重用茯苓大枣,桂枝也用四两;四逆散之心悸加桂枝五分,桂枝加五分,只是原方量的八分之一,其量小可知,这就不是降逆气,而是通心阳。

总之,通过分析症状似同而实异的病理,以及素体的不同条件,和选药的不同,甚至药同而用量不同,从中可以把药物的认识,由肤浅引向深入。既能识证,又善于选药,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伤寒论》的目的。

八.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以阐述伤寒的病因、症状、治疗为主,具有高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其所涵盖的内容、方法及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伤寒论》的独特魅力。该书采用了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对伤寒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书中提出了六经病证的概念,对伤寒的症状进行了分类和归纳,使得医者能够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种独特的理论体系使得中医在应对复杂病症时具有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此外,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治疗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学习这些治疗方法,我认识到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诊疗不谋而合。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伤寒论》的实际意义。在面对一些常见的感冒、咳嗽、胃炎等病症时,我常常参考《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应用。例如,对于一些风寒感冒的患者,我采用了桂枝汤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我还学习了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辅助治疗伤寒和其他疾病,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本具有极高价值的医学经典,它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该书,我不仅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病例中。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的本质和使命。我相信,《伤寒论》的学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医学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在传承和发扬中医的道路上。

九.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在阅读《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东汉,与张仲景先生并肩探讨外感病证的辨证施治之道。此书不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璀璨明珠,其深邃的医学思想和精妙的方剂配伍,让我受益匪浅。

初识伤寒,体系构建

《伤寒论》开篇即明言“伤寒”之名,实则涵盖了广义的外感病范畴。张仲景通过六经辨证体系,将复杂的.疾病症状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类,每一经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简化了疾病的认识过程,更为后世的中医临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方魅力,配伍精当

书中记载的诸多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卓著,令人叹为观止。我尤为钦佩张仲景对方剂配伍的精妙运用,每一味药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又充分考虑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药到病除”的效果。

辨证施治,灵活变通

《伤寒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施治原则。这一原则不仅要求医者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更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深入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准确判断其证候类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反思与感悟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秉承张仲景先生的医学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带去更多的健康和希望。

十.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伤寒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道路。初读此书,便被张仲景先师那严谨的逻辑、深邃的医理以及对疾病独到的见解所深深吸引。以下是我学习《伤寒论》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六经辨证,纲举目张

《伤寒论》的核心在于其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它不仅是外感病的诊治纲领,亦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既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病位与病性,又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细致学习,我逐渐理解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灵活辨证思维,体会到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深刻内涵。

二、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书中记载的众多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等,皆是药简力专、配伍精妙的典范。张仲景强调“方证相应”,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选用最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不仅仅是药物堆砌的艺术,更是精准辨证与巧妙组方的智慧结晶。

三、重视脾胃,顾护正气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多次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他在许多方剂中均加入了顾护脾胃的`药物,如甘草、大枣、生姜等,以培土生金,扶正祛邪。这使我更加坚信,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针对病邪进行攻伐,更要注重保护患者的正气,尤其是脾胃之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四、传承创新,与时俱进

虽然《伤寒论》成书已久,但其蕴含的中医理论与临床智慧却历久弥新。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入挖掘《伤寒论》的精髓,将其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要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承与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并受益于中医的博大精深。

十一.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十二.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看了两天《伤寒论》,贪便宜买的没有注解的版本,一些地方实在晦涩难懂于是又翻开医学院中医教材的六经辨证部分,产生了两点感想。

一是教材上所谓的六经辨证与其说是《伤寒论》的'浓缩,不如说筛除了原版中的很多内容,要么是编写教材的人不能理解,要么就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原著中某些内容过于牵强附会,或两者兼而有之。

二是原著中将现在看来很容易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先分成六个大类,大类之中再根据脉象、各种症状甚至节气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觉得像中医这样的经验学科辨证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很难理解,疾病真实的情况,到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再到医者根据这种经验法则得出的结论,这一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偏差会不会大到令辨证这一行为失去价值的程度?

作为一个门外汉,上述观点可能会被业内人士狂喷,但总认为读中医古籍参考其思维方法的意义要远大于光是记住里面的结论。

十三.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直是我学习中医的重要源泉。在反复研读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这部经典著作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以下是我对《伤寒论》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探索疾病本质,揭示生命奥秘

《伤寒论》通过对外感病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以疾病本质为核心的治疗理念,不仅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为我们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传承中医智慧,弘扬传统文化

《伤寒论》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学习这部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学习《伤寒论》不仅是传承中医智慧的过程,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

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诊疗能力

《伤寒论》的.学习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通过参与临床实习和案例分析,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六经辨证体系来分析和治疗疾病。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诊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我的诊疗能力,也增强了我对中医的信心和热爱。

反思与总结,不断进步

学习《伤寒论》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惑和挑战,但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以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本文来源: https://m.hdh765.com/h/5424480.html